▼「這是一條天真平凡的閃電。
追尋孤獨死者蹤跡追尋孤獨死的蹤跡,近來也變成日本媒體的議題。目前台灣政府也在研擬一連串措施防止人口老化加速外,另一方面,在未來的這段期間,台灣勢必會出現如同日本般「孤獨死」的危機,加強社會關懷勢必要做。
她的房客日前在這間木造房屋內病死,一個月後才被發現,當時惡臭難聞,榻榻米的地上留下一大團黑影,是屍體腐敗後濕水滲透進入藺草間的痕跡。日本《朝日新聞》就推出「你到底是誰?」的專欄連載,追尋這些孤獨死的人,其中有些沒有家人親屬的人,媒體則帶著他們的遺物,去追尋他們過去是過著怎麼樣的生活?當初是抱著什麼樣的夢想來到大城市?對於來到這邊,一輩子幾乎回不到家鄉幾次的人來說,他們的夢想是否真的達成了?「對不起啊,對不起啊」,2018年底時,大阪府內豐中市的一間木造民宅中,房東太太在清掃房間時,忍不住口中念念有詞。「其實他過著怎樣的生活,我也不是很瞭解」,哥哥有點後悔,在弟弟喪禮時拼命找花籃,但因為太晚得知消息,趕工不成最後無法送達,葬禮則是用國家與該城市補貼金額的「福祉葬」簡單了事,「弟弟的葬禮好寂寞......」,他跟記者如此說。日本加強社區聯繫44歲的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在11月14日的記者會上對孤獨死的增加表示:「高齡男性跟社會不接觸的比例有愈來愈高的趨勢。團隊特別飛到當地,詢問對他還有印象的人,慢慢拼湊他的生活。
大阪市一天三人孤獨死台灣在近年來,開始出現「孤獨死」這樣的名詞,這個原先來自日本的詞彙,就字面上來看,即是獨居老人在未受到照料與關懷下,一個人獨自在住處內死去。店主回憶:「我覺得他很寂寞,嘴巴常喊著『好想回奄美啊』,沒想到他的夢想再也無法實現了」。那椰子油有害嗎?沒錯,幾乎所有的醫學證據都是這麼說,而幾乎所有正統的醫療機構及組織也是這麼說。
也就是說,這些吹牛的文章,看看就好,不要信以為真。黃豆油是不可能有網路商機的(它是一個大眾食品,就好像白米,麵粉一樣),椰子油則可以通過精美的包裝,成為適合網路行銷的「養身保健」食品及化妝品。總之,不論是椰子油或是苦茶油,或是任何食物,我給讀者的建議是這樣: 不要一窩蜂。目前,有關苦茶油對健康有益的說法,都只是基於營養成分,而做出來的推理,並非臨床試驗,所以沒有人真正知道苦茶油是否對健康有益。
在這之前,椰子油在「先進國家」(尤其是美國),是眾所皆知的「不健康」食用油(由於其高飽和脂肪)。不過就營養成分而言,它應當不會輸給橄欖油。
而行銷的關鍵手法就是「洗腦」──在網路上鋪天蓋地地散播椰子油對健康的好處。但是,它們也幾乎都會說,少量攝取是OK。而食用油工業(以黃豆油為主),也一直以此為由,打壓椰子油尤其是,在這個網路戰國時代,為了錢,誇大是很正常,造假也不為過。
也就是說,這些吹牛的文章,看看就好,不要信以為真。那椰子油有害嗎?沒錯,幾乎所有的醫學證據都是這麼說,而幾乎所有正統的醫療機構及組織也是這麼說。至於味道嘛,那可就是見仁見智。在這之前,椰子油在「先進國家」(尤其是美國),是眾所皆知的「不健康」食用油(由於其高飽和脂肪)。
就椰子油而言,我的建議是,把它與豬油,奶油,同等對待。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查閱(可免費下載)。
黃豆油是不可能有網路商機的(它是一個大眾食品,就好像白米,麵粉一樣),椰子油則可以通過精美的包裝,成為適合網路行銷的「養身保健」食品及化妝品。回應的內容如下: 您好,除了預防失智症之外,網上還有傳許多椰子油的好處,如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等,也可否一併寫一下?真有這麼多好處嗎?還有苦茶油也是,我們家最近都在用苦茶油,但是那個味道我實在受不了,想瞭解真的有這麼好嗎?謝謝。
椰子油含有92%的飽和脂肪酸,所以,醫學界一向認為它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017年5月5日收到一位署名Sherry Wang的讀者寄來的回應,她是回應我在2017年2月4日發表的〈再談「椰子油治失憶症」〉。雖然讀者Sherry說「受不了」,但網路上卻有人說「滿口甘醇回甘的甜美鮮味」(也許是推銷手法)。目前,有關苦茶油對健康有益的說法,都只是基於營養成分,而做出來的推理,並非臨床試驗,所以沒有人真正知道苦茶油是否對健康有益。如此一來,製造商賺、交易商賺、自然療師賺、部落客也賺(但是,總要有人賠,是不是)。也就是說,無需忌諱,但不要刻意追求。
不管如何,為了公平起見,我在這裡提供兩篇有關「椰子油與健康」的最新(2016年)綜述論文,一篇是「親椰子油派」的,另一篇是「反椰子油派」的。但是,它們也幾乎都會說,少量攝取是OK。
總之,不論是椰子油或是苦茶油,或是任何食物,我給讀者的建議是這樣: 不要一窩蜂。「適量」是由多重因素決定。
其實,「椰子油好處多」是近十幾年來才出現的說法。附註:凡事,適量有益,過量有害。
但是,網路的興起改變了這一切。不過就營養成分而言,它應當不會輸給橄欖油。沒有任何食物,會好到讓你長生不老,也沒有任何營養素,會了不起到讓你百病不侵。而行銷的關鍵手法就是「洗腦」──在網路上鋪天蓋地地散播椰子油對健康的好處。
而食用油工業(以黃豆油為主),也一直以此為由,打壓椰子油Photo Credit:路透社新聞研究報告,何鉅華製表 在25歲以下的群組中,BBC網上新聞的覆蓋率達到56%,遠勝各個歐洲同業。
在本研究的八個國家的公視中,BBC是唯一的例外,其整體跨平台覆蓋率高於其離線覆蓋率10個點(見下表),而其他大多數國家的公視,額外網上覆蓋率都只是5%或更少。然而,公視新聞節目雖然普遍較少受到年輕觀眾收看,但他們要看時還是離線收看多於網上收看,在這方面BBC亦為例外。
教育程度不同,對公視愛用程度也有不同 在所調查的每個國家中,公視新聞廣泛地較少受到有限正規教育的人所使用。同時,BBC網上新聞在年輕觀眾的覆蓋率亦遠高於在一般觀眾之間的覆蓋比例,這是八國公視中唯一有此表現者。
公視未來日漸嚴峻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Anne Schulz博士表示:「這些國家的公視如果不再努力改善網上新聞的收視情況,它們勢將繼續衰落,在多數公眾心目中地位愈來愈差,以致終遭捨棄。文:何鉅華 路透新聞學院的研究指出,歐洲多個國家的公視一般都比較受到年長觀眾歡迎,亦能吸引各類政治立場觀眾收看,但對於年輕觀眾則普遍缺乏吸引力。在德國,教育程度最低的群組只有13%每週至少一次收看德國公視ARD&ZDF的網上新聞,相對而言,整體平均覆蓋率為17%。路透新聞學院的研究報告指出了一個特殊的現象,乃英國年輕人與歐洲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在收看新聞方面情況不同,數據顯示,英國25歲以下的群組中,只有29%和25%的受訪者分別使用臉書和YouTube來看新聞,而歐洲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和受過有限正規教育的人則較多依賴臉書和YouTube來看新聞。
BBC觀眾中,大學畢業佔的比例多於中學或同等學歷的比例。結果顯示,以美國為基地的平台-臉書及YouTube,在歐洲多個國家,除英國外,更廣受年輕人歡迎,勝過當地的公共服務媒體。
報告指出,公營廣播機構應當向廣大觀眾提供獲得普遍接受的傳播新聞服務,但各國公視絕大多數都遠遠達不到這個基本的目標。」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路透新聞學院院長Rasmus Kleis Nielse亦表示:「公共服務媒體所面臨的挑戰正比一般認同的更為日趨嚴峻,若不盡快努力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來在網上發佈新聞,特別是針對年輕人和有限正規教育的人,它們便將難以履行其公共服務使命,更難以面對公帑支持有所交代。
報告指出,公視新聞受眾呈現出對年齡較大人士的顯著傾斜,55歲以上人士佔了每週覆蓋率約一半之數,由捷克的42%至德國的52%不等。大約四分之三的受過大學教育的人(73%)表示他們使用BBC報導作為看新聞的來源,而在中學程度的人中,則為58%。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